石景山在北京四环,不属于北京郊区地带,属于北京六个主城区之一。这里有三家墓地,其中八宝山革命公墓是最被人熟知的,也是规格建制最高的公墓。那北京石景山八宝山革命公墓究竟如何?
八宝山原先不过是北京西山平原上的一座孤立残丘,原来叫黑山,相传是因为在那山脚下藏着八件宝贝,金牛、金马、金鸡、金碾子、金磨、金豆子、金簸箕和金笸箩八件宝贝,所以便叫它八宝山。
八宝山公墓陵园是在新中国刚刚成立后由吴晗等人所组成的公墓筹备组根据周恩来总理的要求所精心选择的。周恩来的要求是“一要交通方便,今后群众还要去搞纪念活动;二是要环境优美,不能随便找个地方就行。当然,公墓建起来后可以搞绿化,改善环境。再有就是尽量不占用农田……”。交通方便且环境清幽处于半山坡的八宝山公墓陵园选址恰好符合这些条件。
八宝山公墓陵园分为墓区和骨灰堂两大部分,墓区有三个。墓地或骨灰的安放格局遵循生前的政治级别而定。第一墓区,位于整个公墓北向顶端,主要安葬已故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副部级以上干部、民主党派领导人士。因此,一墓区是公墓中政治级别最高的地方。第二墓区,进入大门后的两侧是第二与第三墓区,他们占据了公墓最显著的位置,是在一墓区形成后扩建而成的,这两块墓区主要以级别较低的县团级干部为主。
第一墓区的第一位主人,也是八宝山公墓陵园建成后所入葬的第一位,就是素有“中国人民骆驼”之称的任弼时同志。他是新中国成立后去世的第一位国家领导人,他的墓占地三百多平方米,在公墓中面积最大,被称为“八宝山第一墓”。之后,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第一任副主席的民主人士张澜去世,葬于其墓之西。1955年,纪念原中共领袖瞿秋白同志逝世20周年时,将其墓迁到八宝山,置于任弼时墓之东。在此基础之上,第一墓区逐渐形成。此后,第一墓区不断扩大,位置排列自然形成,并形成了一定的规律。以任弼时墓为基准,平行两侧为政治局常委级别人物,包括彭真、姚依林、陈云、李先念。再往下第二级台阶,有一些四副两高(国家副主席、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国务院副总理、全国政协副主席与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人物和部队高级将领。在自然形成的过程当中,形成了第一墓区东侧主要是党的领导干部,西侧则多为民主人士的独特布局。
在第二墓区和第三墓区,主要埋葬的是级别较低的县团级干部,安葬的多是逝世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革命人士,除此之外,还有科学、教育和文化界的著名人士。位于西侧的第二墓区有林徽因、徐悲鸿、闻一多、史沫特莱等人的墓地。第二、三墓区并没有根据逝世者身份来进行专门的顺序安排,而是根据去世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依次建墓。第二、三墓区的墓庄重朴素、形式统一,每块占地一平米左右,墓盖以水泥制成,墓碑为汉白玉石雕刻,这里的墓下安葬几乎都为未经火化的遗体。
八宝山的墓穴用地,是根据干部的高低级别划分来确定的,安葬者需按照第一、二、三墓区的不同级别顺序及面积大小来使用,不得挑选和扩大。至于墓盖、石碑、月台的尺寸,均针对不同级别的干部做了详细的规定。前来办丧者,一律凭上级单位所开具的介绍信(须注明死者生前级别、担任职务)来确定入葬者将安葬在哪个墓区,这方面是没有丝毫通融的,也就是不搞特殊化,一律跟着规矩走。
邓小平曾对此有过论述,“很多人想挤进八宝山,高高在上,却无形中与群众拉开了差距”。其实,不管是革命公墓还是国家公墓,都是一种荣誉而非权力,不需要去追逐,只要真心为社会为国家为民族做出了贡献,既使葬在别处,既使魂归大海,也一样被人们所怀念,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