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27日,党的十九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四条基本方略中,对民生和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对照新要求,殡葬由于其特有的民生属性,理应成为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组成部分,并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这是时代的呼唤,也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今年出台的两部文件值得关注——民政部等16个部委联合制定的《关于进一步推动殡葬改革促进殡葬事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简称“十六部委指导意见”)和民政部等9个部委联合印发的《全国殡葬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行动方案》(简称“九部委专项整治行动方案”),它们将对我国殡葬事业未来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十六部委指导意见”较多地倡导“应该怎么做”,“九部委专项整治行动方案”则较多的是禁止性规定。从中可以看出,尽管十八大以来我国殡葬事业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殡葬乱象还没有得到根本遏制,集中反映在土地、环境、价格、市场、监管等五个方面,与党和政府的民生宗旨、与老百姓的期待极不相符,亟待综合施策、合力整治。
两部文件对未来殡葬事业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十六部委指导意见”和“九部委专项整治行动方案”将对未来殡葬事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明确了“公益为主体”的殡葬定位。即形成“公益为主体、市场为补充、节地生态为导向的殡葬领域供给格局”。“公益为主体”将在三个方面得到强化:一是公益性殡葬设施的建设(殡仪馆与公益性公墓),二是公益性殡葬服务的普及(惠民殡葬),三是公益性殡葬保障体系的完善(制度保障)。
凸显殡葬的民生价值和环保导向。目前被列入基本殡葬服务的“4+1”(接运、冷藏、火化、寄存、生态葬)已经纳入了由政府主导、保障全体公民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要、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基本公共服务范畴,殡葬的民生价值不言而喻;绿色殡葬已经成为国家环保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殡葬法治将得到加强。《殡葬管理条例》的修订正在加快步伐,与之相配套的部门规章公墓管理办法、殡仪馆管理办法等也会出台。在“十六部委指导意见”和 “九部委专项整治行动方案”的推动下,政事分开、政企分开、管办分离等殡葬管理体制的改革将得到深化,殡葬监管体系将得到加强,监管力度将会加大,殡葬服务机构和公众的法治意识将得到增强。长期以来,殡葬领域一定程度上存在的无法可依、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情况将得到改观。
殡葬顽症将得到治理。与殡相关的如下:医院太平间开展有偿殡葬服务的情况将得到整治,医院太平间将恢复原有功能;社会车辆接运遗体将得到规范,禁止社会车辆擅自开展遗体接运服务;长期遗体难以得到及时处理的难题有望破解;社会中介乱象将得到整治,其行为将纳入监管范围。
新的规定也使殡仪馆面临新情况。“十六部委指导意见”明确:鼓励社会资本以出资建设、参与改制、参与运营管理等多种形式投资殡葬服务行业,但对于具有遗体火化等基本殡葬服务功能的殡葬设施,要强化政府主体责任。不得禁止治丧者携带合法殡葬用品进入殡仪馆;明确了殡仪服务站的概念以及设立程序;对遗体火化以及遗物焚烧排放提出了新的要求;与逝者家属签订服务合同,出具合法票据等。
殡仪馆转型发展面临的瓶颈。(1)动力机制不足:新形势下,殡仪馆内部动力机制不足是最大的挑战,事要人做,事要充满激情的人来做才能做好。(2)资金投入不足:总体来看,殡仪馆现状与时代要求不相符合,特别是广大中小殡仪馆投入不足,设施简陋、陈旧。究其原因,一是地方财力不足,无暇顾及;二是殡仪馆自身经营困难,没有积累;三是地方政府重视不够、投入体制不顺。(3)人文情怀缺乏:服务质量差、公众抱怨多,背后暴露出的是殡葬从业人员人文素养低下和人文情怀缺乏的短板。
公办殡仪服务机构应把握新趋势、踏上新征程、迎接新挑战
面对新形势,殡仪馆等公办殡仪服务机构前面的路怎么走?应该不忘初心,振奋精神,充满信心,踏上新征程,迎接新挑战。
首先,要立足当下,放眼未来。立足当下,就是要努力使殡葬的发展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不能成为社会发展的短板;放眼未来,要求我们对殡葬的思考和谋划要放在未来社会发展的大局中进行,并与之同步,让殡葬真正成为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组成部分。
其次,在新形势下,殡仪馆要牢记“三项使命”、强化“三个地位”、发挥“三个作用”,即牢记“托底、保障、公益”的基本使命,强化在整个行业的“主体、主导、主流”地位,发挥在整个行业的“示范、引领、平衡”作用,真正成为政府手里规范殡葬市场的一块压舱石,成为群众治丧的最后依托。
再次,面对新的征程,殡仪馆等公办殡仪服务机构应该在以下八个方面作出努力:
——强化公益责任。资本属性决定企业的价值取向,殡仪馆由社会公共资源投入,公益是其天然属性。公益为主体,这是国家层面对殡葬的定位,殡仪馆要努力强化公益责任,始终坚守两条底线,真正为公众治丧托住底:一是不逐利的底线,即保本、微利的收费原则;二是不降低标准的底线,即提供优质、贴心的惠民服务。
——践行绿色殡葬。应从殡的角度做好三项工作:其一,优化与美化公众治丧环境和员工工作环境。其二,做好遗体处理过程中的污水处理工作,杜绝直排,可生化中和、固化焚烧、污管排放。其三,坚持系统治理,切实解决好遗体火化和遗物焚烧的排放问题,抓住三个环节,即焚烧炉改造(安装合格的尾气过滤装置),焚烧过程(二燃室要打开,保证充分燃烧,尾气装置要正常使用),焚烧物控制(杜绝焚烧对环境有害物品)。
——坚守人本理念。现代殡葬行业已经演变为生命服务业、民生保障业和文化传承业。坚守人本理念,殡葬服务要以人为中心,一切从人的需要和尊严出发。在具体工作中要充分服务好“三个人”,一是逝者,真正让逝者从“物”回到“人”,把尊严还给逝者;二是家属,让家属的治丧需求得到尊重;三是员工,让员工具有足够的职业尊严,在单位和社会受到足够的尊重。
——加强文化建设。我们要努力重构行业的文化价值,努力挖掘它的社会教化价值、生命教育价值和文化传承价值。要在注重殡葬优秀文化传承、殡葬文化设施和开展多种文化活动的同时,努力提高员工的文化素养,注重用文化的力量影响公众治丧的内心感受。
——提升服务能级。注重服务规范:内容规范、收费规范、过程规范;注重服务技能:技能素养、服务质量、服务体验;注重服务态度:实现从“物”到“人”到“亲人”的转变,提高公众满意度;注重服务品位:提高公众治丧的格调。
——导入科技成果。围绕人性、尊严,便捷、高效,文明、生态,积极主动地将现代科技成果导入殡葬领域,促进改善殡葬设施设备、遗体处理方式、治丧人文环境、公众治丧效果、机构运营管理等。
——实现合作共赢。未来,为了更好地推进殡葬事业的发展,满足公众的治丧需求,与社会资本多种形式互补合作是一个重要选项。既要本着合作共赢的宗旨去推动合作,又要在合作过程中坚持主导地位不变、国有资产不流失、公益属性不改变、服务水平有提高。
——推进规范运营。事业单位属性的殡仪馆要牢记使命,坚守宗旨,在运营管理中不仅要在依法依规、遵章守纪上率先垂范,更应该在行业内成为标准化、规范化以及理念、运营、管理、服务、科技等方面的典范、标杆和旗帜。
最后,殡仪馆等公办殡仪服务机构的运营管理要处理好十四个方面的关系,即人本理念与品牌形象的关系、资本属性与市场定位的关系、生命服务与产品销售的关系、殡葬文化与文化殡葬的关系、传统习俗与时代要求的关系、责任担当与示范制衡的关系、收入多少与收入结构的关系、项目多少与客户多少的关系、尾气安装与排放达标的关系、惠民殡葬与治丧满意度的关系、科技殡葬与殡葬未来的关系、以我为主与开放合作的关系、公益属性与经济效益的关系、文化与人文素养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