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10日,悼念中心,是生与死的告别点;殡导师,是这场最终告别仪式的策划者。他们聆听逝者的人生和荣耀,分担生者的哀痛,将所有的敬畏和深情策划成一出完美的告别。

初冬,早上10点的天福堂悼念中心,宁静中夹杂着丝丝哀伤,一门隔开外面的车水马龙,中心里面处处保留着对逝者的敬畏。洽谈室内,逝者家属神情恍惚,眼角挂着泪痕。张继升递上一张纸巾,示意家属擦擦眼泪。死者是一名水泥匠,张继升低下头,在本上记下逝者信息:“杨xx,男,65岁……”这是张继升策划的第2001次葬礼,在天福堂工作10余年,他曾策划“送别”了2000个生命。张继升,一名33岁的殡导师。

张继升

张继升

与生者的对话:死亡是需要认真对待的大事

张继升策划的第2001次葬礼,和以往没有什么特别,现场哀乐声起伏,家属悲恸不已。逝者的儿子表情木讷,呆坐在一旁,嘴里不停自言自语:“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好,爸爸一开始搬运水泥挣钱,后来做了水泥匠,我记得他每天回来都是一身灰,脸上总是脏兮兮的,每次他想抱我,我都躲开了,现在想抱抱他,再也没机会了……”张继升在一旁耐心地听着,时不时在本上记下逝者信息。

张继升的第2001次永别

张继升的第2001次永别

张继升是一名殡导师,一个外人看来略感特殊而神秘的职业,换句话说,他就是一个策划和设计葬礼的人。在张继升看来,死亡,是需要认真对待的大事。殡导师则是专程见证对生命最后的陪伴和告别的。

张继升在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10余年。每次他都得和家属和逝者亲属沟通,引导亲属分享自己与逝者的故事,从而了解逝者是个怎么样的人,生前有着怎样的故事和荣耀。“只有结合这些信息,设计出整个殡葬过程和悼念现场,才能更好地与亲属一起‘送别’逝者。”

张继升与客户讨论告别厅布置

张继升与客户讨论告别厅布置

10平米左右的洽谈室,和张继升一起陪伴过几千位家属,这些年,张继升看过了太多冷暖人生。

2014年,80多岁的老人王先生(化名)离开人世。张先生的妻子想去送完丈夫最后一程,但按照当地的殡葬风俗,配偶是不能送葬的,子女们劝不下,只好找到了张继升一起劝说。

在洽谈室,这位80多岁的老人拉着张继升的手痛哭道:“他说过,让我先走的,不然就没人照顾我了,他怎么自己就先走了……”

在1个多小时的交谈里,老人讲述了两人牵手走过的60多年里的美好时光,张继升在一旁静静地听着,看着泪水滑过老人干枯的脸庞。张继升也很想让老人去送张先生最后一程,但考虑到老人年龄大了,身体不好,怕她葬礼上情绪激动发生意外,最终还是劝说下了老人。

工作中的张继升,严谨、细致,每一个细节他都要再三检查,不允许出任何纰漏。“葬礼,一生仅一次,没有重来的机会。”他说。在逝者家属眼中,张继升是一个稳重可靠的小伙子。“那几天他每天早上都要来看看我们,问有没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带着我们处理各个环节的事情,有他在,很放心。”逝者家属张乐(化名)和张继升是同姓,2016年,张继升帮他筹办父亲葬礼时两人结识,成了朋友,逢年过节会互发短信、走访问候。

和死者的告别:葬礼更多是献给活着的人

告别厅内,逝者安静地躺在棺木中。张继升和亲属们手执白菊,在一旁静静地送别逝者,整个气氛悲伤而压抑。

“葬礼,看起来是送别亡者。其实,更多的是做给生者,给他们一个机会,去尽最后的孝道,表达爱和思念。”张继升说。随着送别的生命越来越多,张继升对生死看地也更坦然。但很多时候,他在葬礼上还是会不自觉地落泪。最让他记忆深刻的,是2015年时,唐女士(化名)的葬礼。

张继升整理妆容

张继升整理妆容

唐女士去世时,还不到40岁,因为癌症离开了人间。张继升至今记得她丈夫的表情——悲痛而克制,他是想好好送完她最后一程。3天,这个男人没有合过眼,惨白的面色,浓浓的黑眼圈,一米八的汉子看着来十分虚弱。

“你放心走吧,我会照顾好我们的女儿,这一生不求她大富大贵,只愿她平平安安……”葬礼上,逝者丈夫念完悼词,泪水突然夺眶而出。从妻子去世后,这个男人一直强忍着悲伤,这一哭,他肆意发泄着悲痛之情。

这一幕,让张继升也落泪了。葬礼结束后,张继升回到办公室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想起了妻子。妻子许倩同样是天福堂悼念中心的工作人员,两人从大学相识,一起从事这个行业。如今,他们已育有两个孩子,一个7岁、一个2岁。

张继升想起来,这几天他们还在因为琐事吵了一架,两人已经好几天没说话了。他掏出手机,拨通了妻子电话。

“喂!”电话那头,是妻子熟悉的声音。张继升沉默了半分钟,才缓缓开口:“周末我们一起出去度假吧,我们好久没有享受二人世界了。”

电话那头,妻子回了个“嗯”。张继升深呼吸一口气说道:“老婆,我错了……”

对自己的独白:看过死亡所以能更好地生活

张继升的工作,带着神秘甚至让旁人有些许忌讳,即使是生性乐观的他,在刚开始工作的时候,也很不习惯。当初学校2个班一共110多人,而如今坚持从事殡葬工作的同学不到10人。

张继升至今还记得,2006年还在实习时,他跟着师傅去接遗体。第一次这么近见到遗体,让他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以至于那几天的时间,他都睡不着觉,遗体的画面一直出现在他的脑海,让他有些惊恐。

他找到师傅,诉说了自己的苦恼,师傅对他说:“我们看过了死亡,所以能更好地生活。”这句话让他突然释然了,这些年来,他也越发明白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2013年,70多岁的黄先生离世后被送到殡仪馆。黄先生是位教师,有三个女儿,他和她们关系很好,他的突然离世,女儿们无法接受。在洽谈室,女儿们一直在痛哭,张继升无法与其交谈,最终,通过老人女婿,告别仪式顺利举行。

张继升布置告别厅

张继升布置告别厅

老人的女儿们离开殡仪中心后,张继升重重叹了口气,他想起了自己的父母……

张继升是黑龙江人,父母是农民。他小时候很调皮,父母根本管不住他,索性后来就任其“自生自灭”,两代人的交流越来越少,张继升偶尔会觉得,父母根本不关心他。2005年,张继升支身来到重庆学习殡仪专业,毕业后在重庆成了家,与父母的联系越来越淡。

这一刻,他决定过年把父母接到重庆,一家人好好吃个团圆饭。

殡葬工作是沉重的,整个气氛很悲伤压抑,张继升偶尔也会熬不住。因此,只要下班,一有机会他就会拉着同事朋友去聚餐、周边游,给远在北方的父母打电话,调节心情。

这么多年来,张继升还保持着一个习惯,就是下班后,一定要把全身衣物换完,甚至是袜子,“这样,我才感觉到把工作和生活彻底分开了”。而他每天来到单位的第一件事,就是换上干净的工作服,整理好自己的头发,确保自己的头发和身上物品不会掉到遗体上。这是对遗体的尊重,也是工作的最基本要求。

张继升在2018中国技能大赛殡仪服务员职业竞赛获奖照

张继升在2018中国技能大赛殡仪服务员职业竞赛获奖照

十余年的工作生涯里,张继升策划了2000起葬礼。见证过2000次生和死的告别,张继承也领悟到了,因为无论怎样辉煌的人生,都会在死亡面前终止,“而我就是帮人们圆满地‘走’完最后一程。”

“爸爸,你是做什么的?”

“爸爸是棵大树!”

张继升的儿子曾问起他的职业,每次他都认真给孩子做个比喻,他说自己的工作就是“守护逝者,温暖生者”,“想做一棵大树,人生的路上走累了伤心了,可以找到我靠一靠歇一歇,然后再重新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