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30日,自从1984年我国殡葬行业颁发了第一个技术标准,到目前殡葬领域已经制定了66个标准,其中涵盖了殡葬管理标准、殡葬设备标准、殡葬建筑标准、殡葬环境标准、殡葬园林标准和殡葬服务标准等领域。殡葬行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和每个人都息息相关,而殡葬标准化建设更是行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殡葬改革

殡葬改革

殡葬标准化意义包括几点内容?

殡葬机构标准化有利于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可建立与客户和公众的沟通渠道

通过标准化形成了固定的技术沟通语言,在理解上可以减少歧义发生;同时由于采用国际、国家或行业标准,提高了与客户沟通的可信性和机构在市场上的可信性,维护了殡葬服务机构的形象。

2、可谓评价服务质量提供准则

通过标准化形成了规范的服务流程、服务质量要求和评判标准,有利于殡葬服务机构指导员工开展服务,发现与纠正偏差,从而加强机构的管理水平,促进员工工作效率,提高机构的经济效益。

3、可推动服务产品的不断创新

通过标准化把科研成果和先进经验逐渐形成系列化、通用化和组合化的标准,这些固定形式的标准有助于殡葬服务产品在市场上的推广应用,也为新的服务产品的退出提供了方便。

4、可为解决市场争端提供依据

通过标准化把标准作为服务依据、检验服务质量。标准把服务机构和服务对象的责、权、利加以明确,一旦发生纷争,有利于问题的解决,这就降低了殡葬服务机构的经营风险。

除此以外,殡葬机构标准化对于规范殡葬服务市场秩序,促进公平竞争和合理使用资源,对于保护殡葬消费者权益,保护生态与环境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殡葬机构从承担社会责任考虑,也需要自觉实现机构标准化,同时也会共享更多机构在标准化的行动中产生的各种效益。


殡葬标准化工作中的主要问题  殡葬标准化工作中的主要问题包括哪些?

1、从业人员队伍素质偏低,影响殡葬标准的制定、理解与实施

由于固有的社会偏见,改革开放以后又取消了许可证制度,殡葬服务入门门槛低,从业人员队伍素质普遍不高,而标准化战略的实施,最终还是要落实到服务人员身上。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则使标准的制定、理解和实施大打折扣,事倍功倍。

2、标准化意识薄弱,影响参与殡葬标准化工作的积极性

殡葬业长期以来相对封闭,开放度不高,对新事物的接受程度较低。很多地区殡葬机构对殡葬标准化工作的意义不理解,觉得可有可无,只要维持现状就可以了。有些单位往往是迫于上级主管部门的压力,才被动参与标准化工作。而标准化工作的主体就是这些殡葬服务单位,主体不积极参与,标准化工作就成了纸上谈兵,脱离实际。

3、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影响贯彻标准的有效性

殡葬服务基础设施是保证殡葬服务质量的基本硬条件。由于缺乏科学、系统的规划,殡葬服务设施不仅在数量上难以满足人数众多的治丧群体需求,在功能上也难以满足治丧群体提供丧事办理品质的要求。没有基础设施的保证,就无法提供应有的殡葬服务,即使已有的标准,也无法执行实现。

4、殡葬服务的行政区划特征,与行业标准化的要求不可拍

我国殡葬服务业的社会化水平较低,呈现行政区划下各自为政的局面,其考虑问题的出发点首先是确保区域内的需要和利益。但标准化是一个利益协调妥协的过程,如一味强调自身利益就难以形成标准,无法实现标准化,更难以采用高水平的殡葬标准。

5、物价指数上升将大大增加殡葬标准化成本

随着我国CPI指数的不断上升,各类原材料价格和人力资源成本也迅速提高,殡葬服务成本不断上升。而消化这些成本有两条路可以走,一个是对现有服务提高价格,一个是开发更多高档次的服务项目提高价格,将加深目前殡葬“暴利”、“死不起”的社会负面评价,使矛盾更加激化,对于殡葬服务机构的生存发展极为不利;而开发高档次的服务,对于现有殡葬服务机构难度更大。高品质的服务需要先进的管理模式、高素质的服务人员、优质的服务环境,要达到这种需求需要有更多的投入,经营陈本将大大提高。我国不少地区殡葬标准化工作十分迟缓与此有密切的关系。

6、传统观念根深蒂固成为殡葬标准化工作的阻力

传统中有许多精华,也沉淀了不少的糟粕。推行殡葬标准化的过程,也是一个留下精华、剔除糟粕的过程。殡葬服务行业发展中。很多阻力来自于传统观念的“忌讳”,不论是组织机构还是个人对殡葬都有不同程度的排斥。如殡仪馆、火葬场的搬迁、改建等就会受到各方的阻碍,具有相当大的难度。这对于殡葬服务标准化的实施也有很大影响。在我们这个拥有数千年传统的国度里,殡葬业推行标准化,绝不会是个轻松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