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2日,1956年4月27日,对殡葬战线而言是一个特殊的日子。这一天,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正在召开,会议休息的间隙,一份倡导实行火葬的呈报文倡议书递到了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手上。倡议书历数了土葬的历史和弊端,简述了火葬的优点和倡议。主席看完倡议书,满意地点点头,挥笔写下了“毛泽东”三个大字,并注明了签名日期。主席问身边其他人员,“你们谁来呀?” 随后,朱德、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在此参加会议的党和国家领导人都相继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一些未参加会议的领导人在会后也都补签了名字(如陈云等),前后共有151人在这份倡议书上签了名。

推进殡葬改革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推进殡葬改革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弹指一挥间,迄今距离签名已有60多年,整整一个甲子。签名活动拉开了我国殡葬改革的序幕,从此开始了由土葬到火葬,从厚葬久丧、重殓隆祭到丧事简办、移风易俗,从少数党员干部带头参与到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的转变,殡葬事业进入了一个如火如荼改革的年代。据不完全统计, 自1956年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签名倡议实行火葬到1978年,全国年均遗体火化率接近20%。改革开放以后,丧葬陋俗有所抬头,1982年全国遗体火化率降至14.5%。此后,中央采取一系列措施,1983年中共中央办公厅转发民政部党组关于共产党员应简办丧事、带头实行火葬的报告,1985年和1997年国务院先后颁布实施关于殡葬管理的暂行规定殡葬管理条例 ,我国殡葬改革再次进入快车道,2005年全国遗体火化率一度达到53%。60多年来,殡葬改革在节约土地、保护环境、减少浪费等方面作出的贡献无法用准确和简单的数字来衡量,但毕竟功不可没。


“十三五” 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加快推进殡葬事业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今年“两会” 审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将基本殡葬服务纳入基本公共服务项目清单,第一次对发展殡葬事业提出明确要求:“发展公益性基本殡葬服务, 支持公共殡仪馆、公益性骨灰安放(葬)设施和墓地建设”,为推动殡葬改革提供了政策依据。但如何推动殡葬改革,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都可以从自身立场、观点和视角出发提出不同的意见,开出不同的药方。在我国这样一个丧葬陋习存在几千年的国度,殡葬改革的确是一大难题,现在又一次处在非常关键的十字路口。如果说前60年殡葬改革的成就得益于毛泽东、邓小平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倡导实行火葬、党员干部带头、节约土地、减少浪费、不让死人与活人争地、以追悼会等方式追悼死者、处理好平坟与保护烈士坟墓和文物的关系等先进理念,引领人民群众自觉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死后实行火葬,不建豪华大墓,少占或不占用耕地,不搞大操大办,那么,今后殡葬改革的出路和动力同样需要先进理念的引领和推动。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发展理念对头不对头,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的成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必须用新的发展理念来统筹殡葬事业的发展,谋划好殡葬改革的蓝图。

一、在顶层设计上,要把生态安葬理念贯穿始终。殡葬改革属于破千年旧俗、树一代新风的重大社会习俗改革,党和政府必须站在时代潮头,不断引领社会丧葬改革潮流。从土葬到火葬是一场革命,从火葬到生态安葬同样是一场革命。生态安葬的要义是鼓励人们更多地采用树葬、海葬、深埋、格位存放等不占或少占土地、少耗资源、少使用不可降解材料的方式安葬骨灰或遗体,在过去火葬的基础上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我国人口众多,土地资源紧缺,环境污染严重,推行生态安葬或绿色殡葬已成为紧迫的课题,必须以时不我待的精神、合我其谁的意志,加紧破解这个难题。2016年民政部等9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的指导意见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对生态安葬做了最好的阐释。在设计未来的殡葬改革政策措施中必须把生态安葬理念贯穿始终,作为一条红线彰显出来。

二、在工作布局上,要用规划统领各项工作。规划是纲领,是路线图。殡葬改革同样需要规划来引领和指导人们的安葬习俗和安葬方式,改革和摈弃一些陈旧过时的丧葬陋俗。要立足我国国情、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和人民群众丧葬需求,尽快研究制定 “十三五”殡葬服务体系建设规划 ,对建设殡葬公共服务设施、建立殡葬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优化殡葬管理和服务、加强殡葬人才队伍建设等作出清晰明确的规定,引领和推动殡葬改革继续向纵深发展。


三是在治理路径上,要依靠法治方式和思维。殡葬改革涉及每个人、每个家庭的切身利益,难免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阻力。政策倡导、行政强制等措施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是必要的、也是有效的,但在目前新的历史条件下则会遇到巨大挑战,具有明显的局限性。运用法治思维和方式则是唯一持久有效的方式,要让人民群众逐步养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思维习惯。目前的当务之急是修订 殡葬管理条例 ,推动制定 殡葬法 ,用法律法规规范殡葬行为,强化殡葬管理,优化殡葬服务,为殡葬改革提供可靠的法律依据和保障,为广大干部群众参与殡葬改革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四是在方法手段上, 要善于运用现代技术和手段。殡葬事业是一项传统的服务行业,涉及多个管理服务主体,既有政府职能部门和管理服务机构,又有殡葬行业组织和经营服务企业。面对多样化的服务诉求,传统的依靠单一主体、单一方式和渠道提供服务的管理服务模式已经过时,必须改变管理理念和服务方式,突出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向市场和社会让渡空间。凡适合市场、社会组织承担的,都可以通过委托、承包、采购等方式交给市场和社会组织承担。加快推进互联网与殡葬服务管理的融合发展,积极应用新技术, 发展新业态,搭建信息化平台,促进线上线下服务衔接,让群众享受高效便捷优质的服务。


五是在发展目标上,要努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发展目标可以有不同的视角和多个选择,但殡葬改革任何时候都不能合弃绿色、生态、环保等要求。因此,要把推动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作为殡葬改革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殡葬改革包括殡、葬、祭三个方面,涉及生产、管理、服务三个领域,涵盖政府、市场、社会三大主体。如何在殡葬改革过程中围绕复杂的利益关系和多元诉求达成一致、形成共识,始终是一大难题。要把绿色发展要求贯穿殡葬改革全过程,在细节中体现节约、节能、低碳、环保等要求,深入推进葬式葬法改革,加大节地生态安葬设施建设,加快淘汰不符合排放要求的殡葬设施设备,建立节地生态安葬奖补机制,采取措施治理乱埋乱葬、骨灰装棺再葬、墓位面积超标、过度使用不可降解材料等突出问题,为群众提供更多优质生态殡葬产品。


生老病死是人生之大事, 国家之要事。“生”的问题、“老”的问题、 “病”的问题,国家都作出了制度安排,制定了相应的规划,唯独“死” 的问题,始终是一个“忌讳” ,国家尚无专门规划。“十三五” 时期是一个关键时期,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国家将专门对殡葬服务体系建设作出规划,这是一个重大突破。希望以此为契机,把我国的殡葬改革推向深入,把人的“身后事”安排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