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12日,有殡仪馆职工分析,人一生中去殡仪馆办丧事的概率不过三四次,时间有限,办得也急,去殡仪馆参加追悼会也是蒙着头去、蒙着头出来,或许没有几个人会仔细打量殡仪馆是什么样子。对很多人而言,殡仪馆是一个令人恐惧的所在,会产生“不吉利”的联想,尽管这毫无科学依据。由此看来,涉事老师的行为并非完全不能理解,但对殡葬服务场所的忌讳,不能成为其歧视殡葬职业、孤立殡葬职工子女的理由。

人的一生

人的一生

当代作家余华写过一篇文章讲自己童年时的故事。他的父母都是医生,那时候医院和家属楼在一起,他家对面就是医院太平间,见多了也就免疫了。到了夏天,他还经常光顾一下太平间,在炎热的午后,太平间是最凉快的“避暑胜地”,可以美美地躺在那里睡一个舒适的午觉。“我喜欢一个人待在太平间里,那用水泥砌成的床非常凉快。”他写道。

而中国人大多害怕谈论死亡,畏惧死亡,甚至假装死亡不存在。《西藏生死书》里说,我们是一个没有死亡准备的民族,缺乏死亡教育。

殡葬行业已有了面向公众开展死亡教育的自觉。中国殡葬协会秘书长孙树仁提出,殡葬服务机构应多打造优秀殡葬文化的传承平台,建设生命文化教育基地,传播生命文化理念。

近几年,全国有不少地方都开展了殡仪馆公众开放日活动,向公众揭开殡葬工作神秘面纱,在服务流程、收费项目、惠民政策等方面向公众进行了详细展示、介绍。开放日活动体现了殡葬行业的充分自信,他们相信自己的服务是过硬的,不怕公众来围观。

谈论死亡更多一点,人们慢慢就会免疫,就会更为理性地看待这一自然规律。如果经常去殡仪馆走走看看,也许畏惧的心理就得到治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