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冬至,建德航头村东村96岁老人刘满昌,都要上山去看一眼自己的寿坟,不过今年他去的,是村里正在修建的骨灰堂。
仿古翘檐、大翼角的两层骨灰堂建筑大气壮观,背靠青山绿叶葱茏,迎面开阔,村庄一目了然。“这个骨灰堂建得真气派,可比我们自己建的寿坟好多了。”
东村骨灰堂,是建德市推进殡葬综合改革以来,率先建设并即将投入使用的第一座骨灰堂。
从占地动辄十几平方米的豪华寿坟,到仅0.5平方米的生态墓地,再到“登堂入室”的骨灰堂,近年来,建德积极推进节地生态葬法,完成的不仅是从“青山日益白化”到“绿水青山还复来”的转变,更是从传承千年的丧葬旧俗向现代化生态殡葬的思想转变。
昔日陶渊明“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意为“死去还有何话讲,寄托此身在山冈”)的旷达,在建德的各个村庄里有了美好的新解。
三个月拆除寿坟1803座
寿坟,也叫“活人墓”,是在人去世之前就建好的。各地习俗不同,大多是图个“生寿”“增寿”的封建名头,现在也有人只是为了提前占个“好”位子。
刘满昌是土生土长的东村村人,早在30年前,他就为自己建好了寿坟。“我眼看着那个小山坡,从都是绿色,一点点变秃,到现在已经没有地方可以再扩建了,大家都开始慌了,之后(土地)很快就会全部用光了,没有新的办法解决,就都想先占个位子。公墓旁边估计已经建了三四十个寿坟了。”
老人所说的“青山白化”现象,并不是仅东村村有。去年,建德市民政部门开展实地走访调查发现,全建德市共有寿坟754座,覆盖在13个乡镇(街道)的96个行政村,其中最多的一个乡镇有251座。
不仅是数量多,不少寿坟走的还是“高大上”路线。占地、高度均严重超出《浙江省公墓管理办法》中骨灰墓穴的标准,且装饰豪华,选用昂贵石材雕刻。记者跟随工作人员随机走访了几个村庄,便发现了一个已被拆除的原占地近20平方米、高约4米的寿坟,这个数字是节地生态墓地双穴占地标准(0.45平方米)的45倍。
“都说‘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如果再不进行统一且有效的管理,坟墓围城会是必然走向,一座坟就导致数平方米、甚至更大面积的土地硬化,未来又有多少土地资源可供开发和利用?”看着满山的坟头,建德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忧心忡忡。
2018年9月,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一场当地史无前例的寿坟整治随即启动。作为老党员的刘满昌第一个站了出来。“先拆我的,我们给后代留点绿水青山吧,不然留下的都是坟了。”
“轰隆隆……”,老人寿坟拆除当日,周围来了不少村民,大多都默不作声,时而窃窃私语,还有少部分人偷偷抹着眼泪,眼看着这种传统旧俗被逐步推倒,直至崩塌。
建德市寿坟整治历时3个月,共拆除寿坟1803座。
骨灰堂模式开启生态殡葬
“拆了寿坟,我们以后该‘去’哪呀?”起初,像刘满昌一样真心支持拆除寿坟的村民并不多。除了受陈规陋俗的影响,未知感也是一些村民反对拆寿坟的原因。事实上,乡村公益性墓地建设仍处严重滞后的状态。除2017年19处新建的乡村公益性墓地覆盖区域,及部分墓区尚未饱和的行政村外,建德市约150个行政村均面临无墓可用的问题,直接导致群众在自留地(山)上违规修建寿坟。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建德市全面执行节地生态墓地标准,目前已建成乡村公益性墓地100余处,其中最大的一处乡村墓地覆盖服务20000多人口。穴位占地面积仅为传统墓穴的五分之一,但墓区绿化达到了50%以上,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改善了墓区环境。位于寿昌镇的桂花村,正是依托完善的殡葬基础设施建设,成功将80多座“村中坟、路边坟、房边坟”迁进村墓地,并在原坟地进行景观改造,实现了由“推窗见坟”到“开门是景”的美丽蜕变。
与之相比,生态葬法更能从本质上节约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其中,骨灰堂最易被接受。东村村是建德市最早动工建骨灰堂的乡村,一场讨论“是否建设骨灰堂”的村民代表大会转变了所有村民的想法。
村民曹志连告诉记者:“其实十多年前村里就有个别老人提出过建骨灰堂,但那时候很难推动。这次听说要建骨灰堂,一些老党员主动带头同意,给反对的村民做科普。为了打消疑虑,民政局的负责人又带着我们村里的老人到金华各地去实地参观。”
在参观后的第一场村民大会上,配套政策也一并推出:对寿坟整治的家庭和后续迁坟的家庭,可免费迁进骨灰堂,并永久免收管理费。会上,七八十位村民代表讨论的不再是是否建,而是怎么建的问题,所有代表都签字同意:“现在骨灰堂就快建好了,村民都隔三差五去看一下,从外形看来很壮观,都很满意。”
据悉,这座骨灰堂投入使用后,可满足航头镇东村村、罗源村等片区约6000人口、50年的殡葬需求,同时可满足航头镇的迁坟安置。与传统殡葬模式相比,这座骨灰堂可节约10亩土地,也大大减轻了群众的丧葬负担,既符合殡葬管理工作“集约管理、生态入葬、文明祭扫”的要求,也实现了“集约土地资源、美化乡村环境、减轻群众负担”的目的。
目前,除了东村骨灰堂,还有更楼街道、大同镇、大慈岩镇等三座乡镇级的骨灰堂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中。
生态殡葬风尚悄然入心
不难发现,殡葬改革改的不只是殡葬的基础配备、殡葬形式,更是以转变传统殡葬思想促进生态文明进步的改革。
今年11月底,建德市主城区桃坞公墓推出了不保留骨灰的树葬区。刚过一两周的时间,就已经有两户家庭选择树葬。记者发现,他们都有意识主动摈弃建坟立碑,想要尝试新式的生态殡葬方式,但原先总是苦于无路可寻。
关毅阿姨的丈夫去世半年了,几个月前刚选择了海葬,事后得知桃坞公墓有了树葬区,特意来种了棵纪念树。“我老伴原先是一名海军,对大海有着深深的情义,所以他生前就说要海葬。为了实现他的愿望,中间辗转了好几次,才找到了海葬的方法。后来又听说建德可以树葬了,我就在一位朋友的家人去世时推荐了这个方式。实地一看,四处都是花坛,远处就是青山,特别美,她当即就拍板树葬,我也种了棵纪念树。”关阿姨说,“不管是海葬还是树葬,我们认可新的殡葬方式才是有利于美化环境,有利于社会文明进步的。”
杭州市二次殡葬改革的总目标是“到2020年底,花、树、草坪葬、骨灰撒散和骨灰格位保存达到50%的比例”。为实现目标,下一步,建德市将着重宣传从“入土为安”到“入殿为尊”转变的殡葬理念,以乡镇或者多村联建的形式推进骨灰堂建设,同时建设一批环境优美的园林式生态墓区,满足广大群众逝有所安需求。
声音
从“入土为安”到“登堂入室”
杭州市殡葬协会秘书长 杨波
殡葬改革工作体现的是我们党和政府以人民为中心,在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的一大进步。杭州市在近年来的殡葬改革工作中,以维护人民群众基本殡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实施惠民殡葬政策,大力推进散埋乱葬整治工作,推行节地生态安葬工作,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如果你仔细观察,在杭州市域范围内,不论是开车在高速上,还是坐在高铁上,可视范围内均看不见裸露坟头,这便是整治成果。在整治过程中“疏堵结合”,不仅告诉老百姓“什么不能做”,还为他们提供妥善安置的方法,特别是实现了老百姓从“入土为安”到“登堂入室”的观念转变。
推进节地生态殡葬设施建设,是最大程度保护土地资源、最大限度利用土地资源的有力举措,是殡葬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解决目前殡葬领域存在系列突出问题的有效方法,更是打通“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快捷通道。